全市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教育整顿、党史学习教育两项重大政治任务开展以来,市司法局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立足“一个统筹、四大职能”,推出系列举措,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围绕搭建服务企业法律“快车道”,
实施“十百千”工程。
制定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十百千”暨“走访企业服务发展”活动实施方案》,围绕我市打造的10条优势产业链,组织全市多家法律服务机构,设立了涉商标、专利、投资融资、劳动争议等8个专业法律服务工作组、成立了8个走访团队,通过“资源大整合、企业大走访、法律大体检、政策大宣讲、信息大交流”,为链上多家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实现“问题大解决”,目前已走访企业多家。
二是围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拓展“首违不罚”“首违轻罚”清单。
深化包容审慎监管政策。在全省率先拉长“首违不罚”“首违轻罚”事项清单,新增事项项涉及12个领域,最大限度地为市场主体提供宽松适度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制定了《威海市涉企行政检查管理办法》(草案),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检查的主体、范围、内容、方式、程序、频次,全面提升涉企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填补我市在涉企行政执法制度建设方面的空白。
三是围绕群众、企业办事难、办事慢等问题,实现“一摞证明”到“一纸证明”的转变。
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扩大实行告知承诺制的事项范围,将与群众、企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次较高或获取难度较大的证明事项,包括户籍管理、市场主体准营、资格考试、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领域相关事项全面纳入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范围,加强对告知承诺制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将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健全“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处机制,降低实行告知承诺制风险。
四是围绕群众关心的“停车难、出行难”问题,加强停车管理地方立法工作。
将《威海市停车管理条例》纳入到今年立法计划,先后召开立法推进会两次、座谈会两次,实地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形成了条例草案。近期将召开听证会,邀请市民和专家学者,围绕时段性道路免费停车泊位的划定、住宅小区停车纠纷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论证,结合实际修改完善草案,适时提交人大审议。加大行政复议纠错力度,向有关执法部门送达了行政复议建议书,进一步规范了关于违反禁停标志行政处罚的依据和幅度,达到“审结一案、规范一片”效果。
五是围绕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甘做服务群众的法律“快递小哥”。
研发智能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与实体平台、“”热线融合联动,3月份以来,网络、热线答复3多人次。精准开展普法宣传,围绕民法典、两委换届等群众关心的领域,开展普法宣传60多场次;继续免费发放《百姓法治宝典》,今年将再发放11万册。公证行业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了由“面对面办”向“不见面办”、由“坐等办”向“上门办”、由“各自办”向“联合办”、由“线下办”向“线上办”的转变。截止目前,68种公证事项实现了在线申办。市威海卫公证处今年以来办理公证事项件,其中在线办证件。司法鉴定行业为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开辟绿色通道,为当事人上门办理鉴定65件。六是围绕群众身边的“烦心事”,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组织开展了“喜迎建党百年维护和谐稳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行动,围绕保障民生,以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涉企纠纷、常见多发民间纠纷以及相关重点人群、重点行业为重点,积极主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有针对性地指导全市物业纠纷、医疗纠纷、保险纠纷、知识产权等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全面提升调解工作水平,解决群众所需要解决的矛盾纠纷问题,打造群众满意的专业矛盾纠纷调解组织。3月份以来,共开展调解矛盾纠纷多件,调解成功率99%以上。
七是围绕维护特殊群体权益,
开展“法援惠民”活动。
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坚持对特殊群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受理的“三优先”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做到当天申请、当天审查、当天指派承办人,共办理涉及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援助案件件。市法律援助中心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服务标准》,在全市推开标准化便民服务,以标准化促进法律援助服务均等化规范化,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目前已完成法律援助格式文本、案件质量评估修订。
专题回顾
立足本职做好服务威海市法律援助中心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
文登区司法行政队伍教育整顿专题党课暨廉政警示教育大会召开
高区法律援助解民忧纸上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