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大方的性格、务实负责的态度、钻研求索的劲头……她是来自山东省威海市气象台的梅婵娟,也是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3年前的那个夏天,湖北姑娘梅婵娟从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专业毕业,成为威海市气象台的一名预报员。专业不对口,带来了工作上的挑战,更意味着所有知识都要从基础学起。
于是,她用上了在学校期间的勤奋劲儿,从书本里夯实专业基础,在工作中虚心向同事学习。日子长了,梅婵娟办公桌上的专业书籍和资料越垒越高,连曾让她烦恼的威海方言都能听懂了,还被大家调侃为气象台里最容易“找到”的人。“跟同事们多呆会儿,就能多学一点知识。”她说。
不管是重大天气还是普通天气,梅婵娟坚持每天把天气形势和地面实况资料进行比对,并研究思考。有一段时间,为了查找自身的不足,即使不当班,她也给自己“下任务”做预报;第二天,她会再将预报结论与天气实况进行比对,如此查漏补缺、逐步精进。
14级强风、.4毫米极端降水、威海46万人受灾……年8月,第15号台风“布拉万”袭击山东沿海。全力应对台风,作为值班预报员的梅婵娟与同事重任在肩。他们连续奋战三个昼夜,为全市防御台风灾害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将影响降到最小。此次气象保障服务受到时任威海市委常委徐东升的表扬。
“怕,但没有慌;忙,却没有乱。”梅婵娟说。这三天,虽然高度紧张,但因为表现出色,梅婵娟当年获评山东省气象局台风“布拉万”保障服务优秀值班预报员。
“钻研进去后,便更强烈地感受到预报员的乐趣。”梅婵娟说。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温度和降水预报成了她最拿手的本领。凭借这股韧劲,梅婵娟在年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业务技能竞赛中获个人全能第一名,年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从物理海洋学毕业生到预报科研多面手,倾心科研的梅婵娟成为同事眼中的榜样。
近年来,在业务值班同时,梅婵娟带领团队搞科研,坚持对重大天气或预报失误的天气过程进行技术总结,科研成果颇丰——主持“威海市大雾的特征分析及预报方法的研究”,形成威海大雾预报的新思路和预报指标,提高了大雾短期预警能力;专项课题“山东半岛强对流天气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提高了山东半岛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预警能力。
从“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梅婵娟说:“未来很长,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本文来源:中国气象局